中国西北大陆碰撞带的深部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摘要】:以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大陆块体内部岩石层和软流层的深部形态,提出西部造山带与相邻块体之间几种可能的碰撞类型:天山与塔里木之间存在地块的嵌入拼合、俯冲、岩石层拆离下沉以及层间插入等多种构造样式;青藏高原与北部地质单元之间存在十分清晰的深部边界,反映出上地幔物质向北扩展的痕迹;推测青藏高原的岩石层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塔里木刚性块体的阻滞发生弯曲甚至折断,但是祁连山以北较浅的软流层相当于一个开放边界,使高原的上地幔物质得以进一步向北迁移.大陆碰撞不仅造成中国西部造山带岩石层结构的变动,而且导致软流层中一部分熔融的岩浆体沿着碰撞边界上涌到岩石层底部,它们对青藏高原以及西部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
|
|
|
1 |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
2 |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3 |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4 |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
5 |
朱守彪;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
6 |
张文,张卫红,潘起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冻结强度的影响因素[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7 |
吴青柏;蒋观利;蒲毅彬;邓友生;;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多年冻土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
8 |
张省举;董义国;;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J];物探与化探;2007年05期 |
9 |
郭亚平;青藏高原较强地震发生的时间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
10 |
罗中舒;;板块构造与青藏高原煤田关系的探讨[J];煤炭学报;1980年02期 |
11 |
程国良,白云虹,李素玲,孙宇航;红河断裂带白垩纪古地磁及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J];地震地质;1988年04期 |
12 |
辜学达;赵友年;;论青藏高原之印支运动[J];地质通报;1988年02期 |
13 |
刘代志;;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地质论评;1992年01期 |
14 |
张东宁,许忠淮;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应力状态及构造运动的三维弹粘性数值模拟[J];中国地震;1994年02期 |
15 |
林清,金会军,程国栋,李宁;青藏高原五道梁冻土活动层表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J];冰川冻土;1996年04期 |
16 |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7 |
孔昭宸,杜乃秋,山发寿;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时空变化的初步探讨[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年04期 |
18 |
武红岭;王薇;王连捷;张利容;崔军文;;青藏高原的隆升缩短及其粘弹性形变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
19 |
方剑,许厚泽;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岩石层三维密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05期 |
20 |
吕庆田,姜枚,马开义,管志宁;青藏高原中部岩石圈结构、变形及地球动力学模式的天然地震学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