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尺度上原羚属物种的竞争共存机制
【摘要】:原羚属Procapra包括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藏原羚P.picticaudata和蒙原羚P.gutturosa 3种羚羊。其中,普氏原羚与藏原羚是中国特有种,现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在中国现有6种羚羊中,系统发育上关系较远的1组物种,普氏原羚-赛加羚Saiga tatarica,在局域尺度上呈现出典型的异域性分布格局;对于分类上亲缘关系较近的普氏原羚与藏原羚,已在青海天峻县布哈河上游河谷发现了它们的同域分布区。但是,环境因素在同域分布区域动态上的作用仍未知,尤其是环境条件如何与同域分布物种的空间分布相关,及如何作为物种间基因交流的潜在生态屏障等。本研究我们确定了满足原羚属物种基本环境要求的潜在同域分布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原羚属的物种形成机制。原羚属物种间存有一定面积的潜在同域分布区,但不同阈值的结果间存在差异。环境因素严重影响物种间的同域分布区。一些因素可能促进空间排斥而其他因素支持空间重叠或同域分布。本研究结果显示,除布哈河上游普氏原羚-藏原羚的同域分布区外,原羚属物种间可能还存有较大面积的同域分布区能同时满足2种或3种羚羊共存的环境需求,但是高适宜性的地区却不多。这可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地形条件等。鉴于普氏原羚与蒙原羚在分类上的亲缘关系比普氏原羚与藏原羚更近,虽然目前尚未实际记录到普氏原羚-蒙原羚的同域分布区及混合群,但在它们的潜在同域分布区内可能也易于形成类似于布哈河上游河谷的普氏原羚-藏原羚异种混合群并为杂交提供机会。3种羚羊间存在的潜在同域分布区也为它们的同域共存及杂交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