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MHC-DRB第二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摘要】:麝Moschus spp.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是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但由于过度猎杀,野生麝资源已临枯竭。自1958年以来,麝的人工养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养殖依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疾病问题,比如化脓性疾病,其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使得林麝养殖规模难以扩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个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类群。按照其产物结构、表达方式、组织分布与功能,可分为I类、II类和III类基因。其中II类基因包括近30个基因座位,经典的II类基因一般指DR、DP、DQ,其中DR亚区包括一个DRA基因及5个DRB基因。MHC的多态性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病原体和近交避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高等动物对于不利环境因素的一种适应性表现。研究圈养林麝MHC,可以了解其与适应能力相关的遗传背景,为圈养林麝制定科学合理的遗传管理措施。本研究选取四川马尔康养麝场林麝8只,金凤山养麝场11只,米亚罗养麝场29只,共48只林麝作为研究对象,以牛DRB引物LA31-LA32扩增林麝DRB基因。48个个体中获得了18个等位基因,其中4个个体有3~4个等位基因。序列对比,发现氨基酸的突变位点主要是位于抗原结合位点(PBR),其非同义突变(dN)与同义突变(dS)的比值大于1,说明林麝和其他偶蹄目动物一样在抗原结合位点的基因所经历的是正选择。在抗原识别结合位点(ABS)dN也远远大于dS,说明这些位点受到的选择压力也比较大,因为这些位点编码的蛋白与抗原识别有关,个体MHC的多态性高,才能识别更多的外源寄生虫,个体才具有更高的免疫能力。结果显示,林麝的MHC的DRB多态性较低,这和使用中性分子标记-微卫星对圈养林麝多样性的分析结果不同(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圈养林麝多样性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中性分子标记在进化过程中受到较小选择压力。基于DRB外显子序列用NJ(邻接法)构建了部分偶蹄目动物的系统发生树,在NJ树上,林麝的DRB基因与其他鹿科动物DRB呈镶嵌式分布,提示林麝DRB多样性可能是由于跨种进化。林麝DRB外显子的序列分为三个亚群,三个亚群在取样的三个居群中都有分布,可能因为三个养麝场的遗传奠基者来源于相似的地理种群。
|
|
|
|
1 |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林麝胚胎移植研究初报[J];中国草食动物;2004年04期 |
2 |
韩增胜,杨长锁,刘学武,李青旺;林麝电刺激采精及精液品质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2003年05期 |
3 |
汪建隆,黄新民,朱定轩;促性腺激素对林麝泌香的影响[J];兽类学报;1982年01期 |
4 |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胡建宏,王立强,于永生;林麝同期发情技术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5 |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麝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草食动物;2003年01期 |
6 |
唐婕;刘文华;王永奇;;大肠杆菌引起林麝死亡的初步研究[J];特产研究;2009年01期 |
7 |
颜于宏,张家奎,李从忠,项平;林麝脓肿病发生原因的初步探讨[J];中药材;1983年02期 |
8 |
孙集;麝的种类、生态及其分布[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年02期 |
9 |
徐小花;林麝人工饲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08期 |
10 |
邓银才;林麝的人工养殖与取香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年10期 |
11 |
袁朝富;林麝躯干骨的解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2 |
刘肇邦,代晓阳;圈养林麝仔麝育成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5年08期 |
13 |
薛志成;;特养珍品林麝的家养技术[J];农家之友;2010年05期 |
14 |
程建国;蔡永华;罗燕;贺国华;王洪永;;取香时间对林麝麝香产量和麝香酮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
15 |
王洪永;蔡永华;程建国;王建明;;家养林麝肝片吸虫病例[J];中国草食动物;2010年06期 |
16 |
王坤;郝新强;刘树强;;中国林麝养殖的发展现状、研究概述和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0年18期 |
17 |
杨营;冯达永;王承旭;王建明;廖婷彬;;四川围栏养殖林麝采食植物种类调查[J];四川动物;2011年03期 |
18 |
邹兴淮,魏广强,贾谦,周青;围网养麝与圈养麝的比较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2004年04期 |
19 |
薛志成;;林麝家养技术[J];农家顾问;2007年04期 |
20 |
白云;;林麝家养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