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芯片铜线工艺中的添加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深亚微米半导体工艺中开始应用的铜互连线技术取代了传统的铝布线工艺。在铜的电沉积过程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是实现高深宽比微道无空洞、无缝隙,即超等厚填充的关键。本文主要就国内外半导体芯片铜线工艺中添加剂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综述。
|
|
|
|
1 |
孙建军,谢步高,阴文辉,陈国南;旋转对流下铜在微沟道中的电沉积[J];电化学;2004年02期 |
2 |
辜敏,杨防祖,黄令,姚士冰,周绍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电沉积铜[J];电镀与精饰;2004年01期 |
3 |
曹佩根,姚建林,顾仁敖,田中群;苯并三氮唑对铜和铁缓蚀作用的拉曼光谱研究[J];光散射学报;1999年01期 |
4 |
张国海,夏洋,龙世兵,钱鹤;ULSI中铜互连线技术的关键工艺[J];微电子学;2001年02期 |
5 |
陈智涛,李瑞伟;集成电路片内铜互连技术的发展[J];微电子学;2001年04期 |
6 |
徐小城;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工艺中铜金属互联技术[J];微电子技术;2001年06期 |
7 |
徐群杰,周国定,陆柱,刘峰名,任斌,田中群,林昌健;苯并三氮唑及其衍生物在硫酸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1年03期 |
8 |
董云会,许珂敬,刘曙光,王洪燕;硫脲在铜阴极电沉积中的作用[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9年02期 |
|
|
|
|
|
1 |
高劲松,任斌,黄群健,田中群;各种电沉积的过渡金属上的表面拉曼光谱[J];电化学;1996年03期 |
2 |
田中群,任斌,佘春兴,陈衍珍;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的应用及进展[J];电化学;1999年01期 |
3 |
徐海波,余家康,董俊华,林海潮,曹楚南;硫脲和尿素在银电极上吸附行为的电化学和SERS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7年04期 |
4 |
徐群杰,陆柱,周国定,TakenoriNotoya;不同pH条件下几种铜缓蚀剂的比较研究[J];腐蚀与防护;1999年04期 |
5 |
顾仁敖,丁邦东;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研究铁吡啶类缓蚀剂[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5年01期 |
6 |
徐群杰,周国定,陆柱,姚念,张红伟;苯并三氮唑和4-羧基苯并三氮唑对铜缓蚀作用的光电化学比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7 |
徐群杰,周国定,陆柱;交流阻抗法对几种铜缓蚀剂比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8 |
李志坚;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展望[J];科技导报;1999年03期 |
9 |
陈智涛,李瑞伟;集成电路片内铜互连技术的发展[J];微电子学;2001年04期 |
10 |
林仲华,王逢春,田中群;2-氨基嘧啶对铜的缓蚀机理[J];物理化学学报;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