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
【摘要】: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了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中的"源""汇"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源""汇"景观的概念和理论。认为根据不同景观类型的功能,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源""汇"两种景观类型,从而将过程的内涵融于景观格局分析中。该理论认为:(1)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异质景观可以分为"源""汇"景观两种类型,其中"源"景观是指那些能促进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那些能阻止或延缓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2)"源""汇"景观的性质是相对的,对于某一过程的"源"景观,可能是另一过程的"汇"景观,"源""汇"景观的分析必须针对特定的过程;(3)"源""汇"景观的区分关键在于判断景观类型在生态过程演变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向推动作用还是负向滞缓作用;(4)不同类型"源"(或者"汇")景观对于同一种生态过程的贡献是不同的,在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中需要考虑这种作用的差异;(5)"源""汇"景观理论可以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热岛效应等不同领域。"源""汇"景观理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动态平衡格局对生态过程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一个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源""汇"景观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希望以此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和完善"源"、"汇"景观的理论和方法。
|
|
|
|
1 |
王辉,徐向宏,徐当会,陈翔舜;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2期 |
2 |
薛丽霞,王佐成,李永树;基于遥感的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以重庆市北部新区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05年02期 |
3 |
张明亮;王海霞;;山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水土流失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
4 |
张元芳;潘安定;夏丽华;;惠来县景观格局与动态变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9期 |
5 |
彭军超;钱乐祥;角媛梅;李明杰;;近16a增城市土地景观格局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
6 |
王佳;熊妮娜;董斌;闫秀婧;隋宏大;冯仲科;;基于RS的近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
7 |
昝国盛;;坝上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年03期 |
8 |
韩苗;;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9 |
摆万奇,张镱锂,包维楷;大渡河上游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1期 |
10 |
戴文远,余珊;长桥地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1 |
安慧君,王炜,张韬;乌拉盖开发区景观格局现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2 |
秦艳红,王立红,赵红兵;济南市南部山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分析[J];山地学报;2003年05期 |
13 |
赵成义,王玉潮,李子良,李国振;荒漠绿洲植被变化与景观格局耦合关系的研究——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3年04期 |
14 |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胡远满,问青春,王绪高,徐崇刚,李月辉,贺红仕;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
15 |
杨国靖,肖笃宁,周立华;祁连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对水文生态效应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16 |
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谭秋;黔东山地丘陵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J];山地学报;2005年01期 |
17 |
岳文泽,徐建华,谈文琦;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分析(英文)[J];生态科学;2005年02期 |
18 |
王景伟;王海泽;;景观指数在景观格局描述中的应用——以鞍山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2期 |
19 |
冯娟丽;崔红;刘利清;;草原化荒漠地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以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例[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年03期 |
20 |
郭泺;夏北成;余世孝;巩重峰;;人为干扰对泰山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