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方品种与玉米多样性中心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摘要】:云南省具有丰富的玉米地方品种,与玉米多样性中心种质存在较大遗传差异,研究云南地方品种与玉米多样性中心种质之间配合力对合理利用这些地方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 Griffing Ⅳ对5个云南地方品种和5个玉米多样性中心群体进行组配,将45个 F_1杂交组合在云南省昆明、保山、临沧3种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进行鉴定,研究云南地方品种和玉米多样性中心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结果表明:云南地方品种腾冲软黄糯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最高,其次为 Suwan1,勐海四路糯、保山糯包谷、Poh32和 Pob28;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在3个试点均为正值、且总体 SCA 效应值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组合有 Pob28×昭通刺包谷、Pob402C_2×腾冲软黄糯、Pob402C_2×保山糯包谷、Pob402C_2×巧家药六白糯、Pob401C_2×腾冲软黄糯。综合所有结果,Suwan1,Pob32,腾冲软黄糯和保山糯包谷是综合性状配合力表现较优良的种质材料;玉米多样性中心群体×云南地方品种是有实际利用价值的强优势组合模式,说明云南地方品种与玉米多样性中心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
|
|
|
1 |
张建辉;荣廷昭;潘光堂;杨克诚;;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J];作物学报;2006年02期 |
2 |
江舟;杨克诚;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9个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育种潜势的比较[J];华北农学报;2009年S2期 |
3 |
姚启伦;;播期效应对武陵山区地方玉米品种经济性状配合力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期 |
4 |
马燕斌;荣廷昭;杨克诚;潘光堂;;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
5 |
戚廷香;梁文科;张守林;张文生;张磊;;群体、测验种及群体×测验种互作的遗传效应分析[J];玉米科学;2009年03期 |
6 |
张建辉;郑海宁;;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配合力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7 |
张秋芝,潘金豹,郝玉兰,王亚男;美国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8 |
马克军;刘永忠;徐尚忠;;十个玉米群体产量的配合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9 |
杨一;张宝石;彭勃;;4个热带玉米群体在温带的利用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10 |
A.R.Dabholkar;石春海;;高粱阴阳离子交换量的配合力分析[J];杂粮作物;1988年04期 |
11 |
黎裕,王天宇,田松杰,石云素,宋燕春;利用分子标记分析遗传多样性时的玉米群体取样策略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年04期 |
12 |
曹士亮;金益;董玲;于天江;王振华;张林;;部分CIMMYT玉米群体改良与利用的初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13 |
江舟;杨麟;杨克诚;高世斌;潘光堂;荣廷昭;;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J];玉米科学;2011年03期 |
14 |
母贵琴;潘旭浩;杨克诚;;3种类型玉米种质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J];玉米科学;2011年03期 |
15 |
高学增,高新学;不同玉米群体二氧化碳含量和光合作用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88年01期 |
16 |
郭玉华;;玉米群体半姊妹与全姊妹轮回选择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17 |
王庆祥;;关于玉米群体问题研究的概述[J];辽宁农业科学;1991年01期 |
18 |
王铁固,陈彦惠,吴连成,库丽霞,侯本军;利用若干单株混合提取DNA方法进行玉米群体SSR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5年01期 |
19 |
李霞;李大奇;丁春利;李宏玲;秦胜;李国臣;金凤才;;玉米130厘米大垄立体通透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年01期 |
20 |
王志刚;高聚林;任有志;赵明;董志强;李少昆;杨凤山;;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