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解娄底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利用娄底市城区2006—2010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数据和气象资料,通过分级评价的方法和基于B P神经网络的污染物浓度评估模型,得到P M1 0浓度与气象条件有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日降水量的增大,PM10浓度明显减少;风速与PM10浓度呈负相关;气象因素与PM10浓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大气能见度对P M 1 0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随着P M 1 0浓度的增大,大气能见度迅速降低,相对湿度越高,大气能见度则越低。
|
|
|
|
1 |
苏维瀚,张秋彭,沈济,殷兴军,宋文质,李三民,路洪荣,罗超;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初探[J];大气科学;1986年02期 |
2 |
王淑英,孟燕军,赵习方,徐晓峰;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气象科技;2002年05期 |
3 |
韩志雄,杨明珍,钟连红;北京市强污染日下的逆温层结构分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0年02期 |
4 |
王淑英,张小玲,徐晓峰;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J];气象科技;2003年02期 |
5 |
范引琪;李春强;;1980—2003年京、津、冀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J];高原气象;2008年06期 |
6 |
张淑娜;王东育;李惠;徐博;;大气能见度观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
7 |
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禄;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
8 |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程从兰;;北京机场高速公路能见度与大气动力和热力因子的诊断及物理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3期 |
9 |
杨中秋,王庆安,牛利平,许绍祖;DT型大气能见度记录仪的研制和精度分析[J];气象科学;1990年01期 |
10 |
张浩;石春娥;邱明燕;;合肥市气象条件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02期 |
11 |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曾庆存;;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物理分析[J];大气科学;2008年06期 |
12 |
施红;陈敏;韩晶晶;;上海浦东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2期 |
13 |
傅刚;李晓岚;魏娜;;大气能见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4 |
傅刚;徐杰;张树钦;;数值模拟和卫星反演大气能见度对比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15 |
王恺;赵宏;刘爱霞;韩斌;白志鹏;;基于风险神经网络的大气能见度预测[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10期 |
16 |
饶瑞中;;大气中的视觉和大气能见度[J];光学学报;2010年09期 |
17 |
孙兆滨;郭金家;刘智深;马森;刘振;;微脉冲激光雷达测量大气水平能见度[J];激光技术;2007年02期 |
18 |
刘和平;代佩玲;张青珍;郭学峰;侯春梅;;郑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4期 |
19 |
W.Viezee;W.E.Evans;孙阳;;大气能见度的自动测量[J];气象科技;1984年06期 |
20 |
;光学相关论题 大气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