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肖卫平蔡海朝罗亮  
【摘要】:为了解娄底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利用娄底市城区2006—2010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数据和气象资料,通过分级评价的方法和基于B P神经网络的污染物浓度评估模型,得到P M1 0浓度与气象条件有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日降水量的增大,PM10浓度明显减少;风速与PM10浓度呈负相关;气象因素与PM10浓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大气能见度对P M 1 0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随着P M 1 0浓度的增大,大气能见度迅速降低,相对湿度越高,大气能见度则越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维瀚,张秋彭,沈济,殷兴军,宋文质,李三民,路洪荣,罗超;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初探[J];大气科学;1986年02期
2 王淑英,孟燕军,赵习方,徐晓峰;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气象科技;2002年05期
3 韩志雄,杨明珍,钟连红;北京市强污染日下的逆温层结构分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0年02期
4 王淑英,张小玲,徐晓峰;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J];气象科技;2003年02期
5 范引琪;李春强;;1980—2003年京、津、冀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J];高原气象;2008年06期
6 张淑娜;王东育;李惠;徐博;;大气能见度观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7 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禄;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8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程从兰;;北京机场高速公路能见度与大气动力和热力因子的诊断及物理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3期
9 杨中秋,王庆安,牛利平,许绍祖;DT型大气能见度记录仪的研制和精度分析[J];气象科学;1990年01期
10 张浩;石春娥;邱明燕;;合肥市气象条件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02期
11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曾庆存;;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物理分析[J];大气科学;2008年06期
12 施红;陈敏;韩晶晶;;上海浦东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2期
13 傅刚;李晓岚;魏娜;;大气能见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4 傅刚;徐杰;张树钦;;数值模拟和卫星反演大气能见度对比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5 王恺;赵宏;刘爱霞;韩斌;白志鹏;;基于风险神经网络的大气能见度预测[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10期
16 饶瑞中;;大气中的视觉和大气能见度[J];光学学报;2010年09期
17 孙兆滨;郭金家;刘智深;马森;刘振;;微脉冲激光雷达测量大气水平能见度[J];激光技术;2007年02期
18 刘和平;代佩玲;张青珍;郭学峰;侯春梅;;郑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4期
19 W.Viezee;W.E.Evans;孙阳;;大气能见度的自动测量[J];气象科技;1984年06期
20 ;光学相关论题 大气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欣;陈彬;姚青;;气象因子对天津城区冬季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甘小凤;曹军骥;王启元;沈振兴;赵竹子;;西安市夏、冬季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叶香;姜爱军;张军;李崇志;;南京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4 谢晨波;徐赤东;李琛;阎逢旗;周军;;沿海地区大气能见度的激光雷达测量与分析[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5 肖卫平;蔡海朝;罗亮;;娄底市环境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A];《环球人文地理·理论版》2011.08下[C];2010年
6 施红;陈敏;韩晶晶;;上海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施红;陈敏;韩晶晶;;上海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范引琪;李春强;;1980-2003年京、津、冀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曾庆存;;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物理分析[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王业宏;盛春岩;杨晓霞;高慧君;;山东省霾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背景条件对霾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致美;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因素、来源解析及灰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2 郭敬天;海雾形成与发展机制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凯;2009年上海浦东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张素敏;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变化与大气颗粒物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新;改善散射式能见度测量仪的不确定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4 胡林;大气能见度测试仪软件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兆滨;LD泵浦微脉冲激光器的研制及能见度实验测量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王音淇;对兰州激光雷达反演参数及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胡亚旦;中国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D];兰州大学;2009年
8 张璐;长三角背景区域大气气溶胶吸湿增长特性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张倩倩;基于MODIS数据的雾霾检测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炳杰;环渤海低能见度分析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单丽静;黄金水道上的“哨兵”[N];中国气象报;2008年
2 李雅民;是是非非 沙尘暴[N];天津日报;2007年
3 贾天清;气象“算计”九运[N];中国气象报;2001年
4 黄永明;深度透视:大气污染加重西北旱情[N];云南政协报;2007年
5 陈汉辞;与2.5微米颗粒战斗[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晓红 李国昌;解读沙尘天气[N];中国气象报;2001年
7 小敏辑;解读飞扬的沙尘[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李丹 戴随刚 黄幸媛 罗应刚;瓦里关大气本底台,十年磨一剑[N];中国气象报;2005年
9 陈韶旭;上海臭氧浓度超标将预警[N];文汇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