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赵煜飞周自江张强  
【摘要】:自2000年前,全国陆续开始自动站观测地面气象要素以来,国家基准站除增加了24次自动观测外,还一直保留了24次人工观测。基准站自动观测与人工24观测数据成为两套平行观测资料,那么,非常有必要科学地分析自动24次与人工24次观测日平均值间以及人工24次与4次观测日平均值间的差异。评估中涉及到的统计方法主要是两组样本平均值显著差异的SLudenL's L检验。研究表明:人工24次与4次观测差异分析中,近半数台站相对湿度存在显著差异;气温、气压、2分钟风速存在显著差异的台站分别为1.5%、0%和6.9%。并且,气温和气压差值场显示出较明显地区分布差异。白动24次与人工24次观测差异分析中,日平均气温和气压存在显著差异台站分别为0%和2.5%,相对湿度和2分钟风速存在显著差异的台站分别达76.2%和78.7%,可见,两种不同的观测仪器对这两个要素的差异影响还是比较普遍和显著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国安;;美国NOAA的气候变化地球物理监测[J];气象科技;1986年03期
2 张志富;任芝花;范邵华;;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风的差异及其订正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3 周春珍;张文煜;张宁;张精华;;山东省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逐时气温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4 苑跃;赵晓莉;王小兰;游泳;;相对湿度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差异分析[J];气象;2010年02期
5 苑跃;王英;王小兰;;四川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年03期
6 王立;冯海霞;胡宪林;张建忠;;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数据差异的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任芝花;冯明农;张洪政;鞠晓慧;王颖;;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及相关性[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8 林雪香;;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温度差值的统计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S1期
9 李亚丽;曾英;张红娟;;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及原因[J];陕西气象;2009年04期
10 廖丽光;蒋艳芳;李少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压记录分析评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2期
11 曾英;陈高峰;任芝花;张红娟;;陕西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差异分析[J];陕西气象;2010年04期
12 陈成国;石慧兰;王桂兰;邵志勇;周圣军;;自动与人工气象观测要素的差异及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13 苑跃;赵晓莉;王英;刘霄;;自动与人工观测风速和风向的差异分析[J];气象;2011年04期
14 沈艳;任芝花;王颖;刘小宁;;我国自动与人工蒸发量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4期
15 李亚丽;陈高峰;曾英;张红娟;;自动气象观测与人工观测气温差异分析[J];陕西气象;2010年01期
16 董国庆;李向军;李淑君;;地面最高温度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0期
17 张红娟;任芝花;陈高峰;曾英;;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压差异分析[J];气象科学;2010年03期
18 李亚丽;妙娟利;刘芳霞;贺音;;陕西自动与人工观测风对比评估[J];陕西气象;2011年05期
19 金彩霞;确保基准站报表质量出站合格的体会[J];贵州气象;1994年03期
20 吴凌志,李芸,宋莹华;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的比较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煜飞;周自江;张强;;国家基准站自动与人工观测值差异评估[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2 曾英;任芝花;陈高峰;张红娟;;自动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差异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甘泉;;湖南省临湘市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气象数据的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潘江萍;王米吉;陈姣荣;;浏阳站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温度数据差值对比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5 李芸;王新堂;王凤兰;李长军;;山东省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6 陈明;徐杰;周天雄;;能见度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误差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文滨;庞泽彬;秦金磊;周小斌;;浙江省气象站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差异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郑红;;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结果的原理与方法——以佳木斯气象站为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9 向晋良;韩东鑫;;自动观测雨量的误差分析与对策[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石振文;;人工与自动日照观测的对比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玮;自动与人工观测资料序列差异分析及订正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周春珍;山东省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差异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3 郭雪梅;山西省近45年地面气候变化及其城市化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杨崇静;山东省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余君;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气温、相对湿度观测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6 李霞;苏州地区雷电规律及雷击灾害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肖波;自动气象站故障诊断与质量控制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岳洪;海洋自动气象站现场检定校准方法的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黄明;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数据监测软件的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余才;自动气象站可视化监控系统与防雷电功能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存林;沱沱河陆态网基准站试运行[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周宽宏;风霜雪雨铸基石[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陈磊;中国气象局陆态网基准站完成站址勘选[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尹立武;吉林通榆基准站建成揭牌[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记者 冯海波;降水量预测将精确到毫米[N];广东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吴越;三至五年内完善国家基准气候站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冉瑞奎;综合观测体系迈向“新纪元”[N];中国气象报;2007年
8 本报通讯员 陈昌胜;酉阳:服务是事业的生命[N];中国气象报;2001年
9 本报通讯员 哈布尔 记者 汝凤军;兴安杜鹃别样红[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通讯员 谭发馨骆亚军;立足服务强素质[N];恩施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