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周生贵  
【摘要】: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央确定,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大学在我国科技创新中被定位为"基础和生力军"。从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2/3的"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论文,3/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大学发表、获得的,大多数国家高等院校使用的科研经费明显多于研究机构。大学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比重还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成果转化和推广率低。我国高校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诸如理念、机制、经费和人才等,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加强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着力加强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应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统筹规划指导,高校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突出不同类型高校自主创新特色,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二是国家、地方政府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高校积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通过服务获取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三是加强创新人才建设,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学术群体。四是探索交叉学科研究院、"学科特区"等形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五是加强文化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社会风尚上,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在学校管理上,强调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校园文化上,营造竞争择优、万马奔腾的氛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强;;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战略与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洪儒;谢志英;;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何立新;李怀;;独立学院“创新教育”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2期
4 孙冬青;;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年06期
5 唐朝纪;;加强高校管理创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王章豹;石芳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七大原则——以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改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3期
7 曾卫明;朱晓霞;;基于AHP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9期
8 王永奎;;浅谈高校在职研究生管理工作[J];丝绸之路;2011年04期
9 万清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年04期
10 秦书生;韩雪冰;;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探析[J];党史文苑;2010年06期
11 杨高全;曾玉华;;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12 明千竣;;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3 张晓萍;;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0年01期
14 王晋光;;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2期
15 周南平;钱晓田;;从“差异需求”视角看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8年04期
16 张文胜;刘博航;吕希奎;周小平;;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9期
17 张文胜;刘博航;吕希奎;周小平;;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18 张竞志;知识经济时代要重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9 李翠华;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第二智慧”[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0 曹景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生贵;;国际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能力的培育[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2 王强;李俊策;刘学亭;;以科技实践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3 赵月飞;;灰色聚类法在军校学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4 马龙;贾继伟;刘爽;;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赵舵;熊成林;冯晓云;;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思考[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6 王小璠;吕念玲;赵红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7 冯志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思考和创新能力[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8 姜明健;张红光;张颖;;实施创新实践教学培养创造性复合型人才[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志芳;;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于冠华;;浅析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祎婧;我国高等教育X效率实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秀晶;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王会良;大学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唐仁春;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多重视角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向东;我国高校财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懿;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郭彩华;平等·互动·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夏科;信息化水平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小明;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5 齐艳霞;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硕;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开发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7 黄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8 侯映霞;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李张聪;增强我国高校科技人员创新能力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10 许建虹;大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春;创新能力列为主要质量标志[N];新华日报;2008年
2 刘中安 本报记者 李志民;清华学子抒发发展辽源情怀[N];辽源日报;2008年
3 郭复兴;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创新能力[N];新疆日报(汉);2007年
4 方延明;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5 记者 周敏飞 卢志民 通讯员 曾令梅;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广东海大[N];湛江日报;2010年
6 王顺义;强化大学内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N];上海科技报;2006年
7 范柏乃;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N];人民日报;2008年
9 记者 洪琦 张瑛;宁夏农林科学院勤奋读书提高创新能力[N];宁夏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志峰;拥有创新能力会与众不同[N];人民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