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日本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发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从世界经济的经验来看,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期间被认为是社会各种矛盾最易激化、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现在,我国政府正开始大规模的收入分配改革行动,对目前国内的地区差异、贫富差距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正是中国人民对国家发展和未来生活的信心所在。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参照许多成功的国际经验,日本作为实现了高速均等发展的亚洲国家,其在消除地区差异构建平等社会方面的经验倍受世界各国瞩目。笔者研究发现,当今中国的诸多经济指标与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即东京奥林匹克前)的日本有惊人的相似。日本在持续18年的高速增长时期,"终身雇用""年功工资"等日本式经营制度促使日本实现了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就业率,税收政策有效地发挥了缩小阶层差异的作用。收入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弱势群体获得了社会再生的制度援助。构成战后初期最大社会差别的农户与城市工薪家庭的消费支出水平在1973年发生逆转,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引人深思的是,社会的均等化发展增强了国民的平等意识,90%以上的国民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中层,"一亿皆中流"的平等意识又成为日本自民党长期稳定执政的重要社会基础。当今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社会固定资产、房地产的投资增长,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企业的设备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部分过少,这一增长模式不利于吸收劳动力、提高就业,更不利于提高产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城乡、东西部的地域经济差异也已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加上不均衡发展伴随着教育、医疗等支出的增加,没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得人们更加崇拜金钱,收入差距的存在更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这些都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不仅是推进经济增长的经验,更在于驾驭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日本政府注重在社会中均等配置社会资源,保持了稳定的国民支持率,而所谓均等配置是由产业效率、国民生活、社会效益等因素决定的,并不是单纯的平均分配。我国正在经历高速经济增长,如何建立在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发挥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效应亦至关重要,它将有效调节资源分配结构。扩大内需与慎重处理人民币汇率其实也和收入分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