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宽谷丘陵区生态环境分析与防治对策
【摘要】:针对宽谷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结构单一、超过本地区承载临界值6倍以上的人口压力以及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特征,提出宽谷丘陵区应以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为中心,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发展高效庭园经济为突破口,实施雨水集流工程与高效利用技术、发展庭园经济和畜牧业、稳步推进生态移比、劳务输出等防治措施。
|
|
|
|
1 |
阮伏水;蔡志发;王维明;陈进春;陈宏荣;;闽东南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霞美示范区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年04期 |
2 |
林正雨;高雪松;邓良基;李亨伟;郭燕梅;;微地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9年03期 |
3 |
霍转业;退耕还林是晋西吕梁山沿黄丘陵区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举措[J];山西林业;2000年01期 |
4 |
刘刚才;游翔;张建辉;周忠浩;杜树汉;;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的作用[J];山地学报;2007年05期 |
5 |
刘刚才;游翔;张建辉;周忠浩;杜树汉;;紫色土丘陵区陡坡荒地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初探[J];山地学报;2008年06期 |
6 |
刘宗佑;坡改梯是淮北丘陵区节水增产的有效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1989年06期 |
7 |
陈斌飞,张桃林,赵其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自然资源与潜力优势开发[J];土壤;1995年03期 |
8 |
朱钟麟;陈建康;刘晓军;李艳玲;徐成;;四川丘陵区节水农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J];山地学报;2007年04期 |
9 |
黄志刚;曹云;欧阳志云;李锋瑞;李锡泉;田育新;王中建;柳辉;;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人工林产流产沙与降雨特征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8年03期 |
10 |
何淑勤,郑子成;浅议四川盆地丘陵区的水土保持[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2期 |
11 |
刘元保;朱显谟;周佩华;唐克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垂直分带性研究[J];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88年01期 |
12 |
王俊英,黄耀,王尧中;水土保持工作是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J];中国水土保持;1988年03期 |
13 |
同晓正;;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丘陵区近地表小气候影响的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14 |
郭曼,安韶山,常庆瑞,李壁成;宁南宽谷丘陵区土壤矿质元素与氧化铁的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3期 |
15 |
耿生莲;青海省水土保持状况与生态环境建设[J];河北林业科技;2004年03期 |
16 |
安韶山,黄懿梅,刘梦云,李壁成;宁南宽谷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及其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3期 |
17 |
姜万勤;川中丘陵区旱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及其防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6年05期 |
18 |
安韶山,黄懿梅,刘梦云,李壁成;宁南宽谷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生态恢复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3期 |
19 |
刘星照,吴远举;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灌沟生物工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20 |
刘刚才,张先婉,曾觉廷,魏朝富;川中丘陵区垄作土壤抗旱机理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