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
【摘要】:利用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储层岩心,将特低渗透物理模拟实验和低磁场核磁共振仪相结合,建立了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分析了不同润湿性、不同驱替压力和不同含水阶段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亲水储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大孔隙中,而亲油储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小孔隙;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大,特低渗透储层剩余油饱和度降低,并且小孔隙中的剩余油变化较小,而中孔隙和大孔隙中的剩余油饱和度明显降低;小孔隙中的油主要在见水前阶段采出,见水后其剩余油饱和度变化较小,而见水后中、大孔隙中的剩余油饱和度降低比较显著。上述研究丰富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
|
|
|
1 |
邓瑞健;核磁共振技术在水驱油实验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2年04期 |
2 |
刘堂宴,马在田,傅容珊;核磁共振谱的岩石孔喉结构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4期 |
3 |
何雨丹,毛志强,肖立志,任小军;核磁共振T_2分布评价岩石孔径分布的改进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4 |
熊维亮,潘增耀,王斌长;特低渗透油田裂缝发育区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5期 |
5 |
王为民,赵刚,谷长春,眭明庆;核磁共振岩屑分析技术的实验及应用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1期 |
6 |
周波;侯平;王为民;罗晓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油运移过程中含油饱和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6期 |
7 |
苗盛,张发强,李铁军,罗晓容,侯平;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油气运移路径观察与分析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4年03期 |
8 |
李振泉;侯健;曹绪龙;陈月明;宋新旺;王克文;;储层微观参数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微观模拟研究[J];石油学报;2005年06期 |
9 |
郭公建,谷长春;水驱油孔隙动用规律的核磁共振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0 |
张红玲;刘慧卿;冯汝勇;李敬功;黄华;;胡12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分布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
|
|
|
|
|
1 |
匡立春,毛志强,孙中春;准噶尔盆地Lu9井区白垩系低电阻率油层束缚水饱和度控制因素研究[J];测井技术;2002年01期 |
2 |
运华云,赵文杰,刘兵开,周灿灿,周凤鸣;利用T_2分布进行岩石孔隙结构研究[J];测井技术;2002年01期 |
3 |
刘光鼎;雄关漫道真如铁——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2期 |
4 |
李幼铭;面向油气勘探开发提升地震偏移及属性刻划水平[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2期 |
5 |
翁爱华,李舟波,王雪秋,陆敬安,莫修文;油水双相饱和孔隙模型核磁特性理论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6 |
刘堂晏,肖立志,傅容珊,王忠东;球管孔隙模型的核磁共振(NMR)弛豫特征及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7 |
郝锦绮,顾芷娟,周建国,郑沙樱;磁铁矿岩的流变与磁化率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
8 |
张发强,罗晓容,苗盛,王为民,周波;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J];地质科学;2004年02期 |
9 |
王为民,李培,叶朝辉;核磁共振弛豫信号的多指数反演[J];中国科学(A辑);2001年08期 |
10 |
肖立志,金振武,高守双,朱国钦;岩心的核磁共振微成象及其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