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两相多孔介质中的基体破坏分析
【摘要】:正 雨水充分侵润时出现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河流两岸堤坝、公与铁路堤岸在河水上涨时出现的管涌和溃坝;强烈地震时引起的土壤液化和地表破裂等。这类饱和两相多孔介质中的基体破坏分析包含了两个过程。(1)是应变局部化和位移间断发生、扩展、贯通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可视为一个拟静力过程;(2)是完整界面形成之后,在内部出现贯通界面的那一刻,材料的内聚力突然丧失,使得分析的完整土体的两部分在间断界面上施加了一对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力的脉冲,变成了一个具有内界面接触的动力系统,其位移场、应力场在界面/接触面的摩擦律控制下进一步进化,破裂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同时移间断面逐步发展为宏观破坏。
|
|
|
|
1 |
马博琳;李勇;董顺利;陈浩;闫亮;乔宝成;;汶川地震震中映秀地区地表破裂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
2 |
俞维贤,宋方敏,闻学译,李传友;1850年西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研究[J];地震研究;2001年04期 |
3 |
J. E. Styeit;贺兰萍;付建华;;沿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系地震引起地表破裂的条件[J];世界地震译丛;2001年03期 |
4 |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
5 |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吴珍汉;安美建;张永双;杨农;陈正乐;雷伟志;施炜;石菊松;;四川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构造初步调查与发震背景分析[J];地球学报;2008年03期 |
6 |
陈安国;姚大全;张有林;王行舟;郑颖平;李光;;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J];安徽地质;2008年04期 |
7 |
赵纪生;魏景芝;吴景发;周正华;;汶川8.0级地震滑坡、崩塌机制[J];震灾防御技术;2008年04期 |
8 |
聂宗笙;吴卫民;马保起;;公元849年内蒙古包头东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地震参数讨论[J];地震学报;2010年01期 |
9 |
熊探宇;姚鑫;张永双;;鲜水河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性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
10 |
徐锡伟,计凤桔,于贵华,陈文彬,王峰,江娃利;用钻孔地层剖面记录恢复古地震序列:河北夏垫断裂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质;2000年01期 |
11 |
何玉林,周荣军,黎小刚,何强;云南耿马7.2级地震破裂与震源应力场[J];华北地震科学;2001年02期 |
12 |
王峰,徐锡伟,郑荣章,陈文彬,Tapponnier Paul;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地表破裂分段研究[J];地震地质;2002年02期 |
13 |
王赞军,党光明,张瑞斌,张启胜,都昌庭;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与性质[J];高原地震;2002年01期 |
14 |
尹光华;蒋靖祥;沈军;;2003年阿尔泰强烈地震综述[J];内陆地震;2006年02期 |
15 |
姚鑫;张永双;杨农;熊探宇;;玉树地震地表变形InSAR观测及初步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
16 |
陈鲲;俞言祥;高孟潭;吕红山;;考虑震源破裂过程的青海玉树地震震动图研究[J];中国地震;2011年01期 |
17 |
王学滨,潘一山;地质灾害中的应变局部化现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
18 |
Valeri Grebenets;寒区活动层中合成材料的寒冻破坏分析(英文)[J];冰川冻土;2004年S1期 |
19 |
黄耀英;郑宏;田斌;;信息熵理论在岩体结构加速流变破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8期 |
20 |
牟太平;张嘎;张建民;;土坡破坏过程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9期 |
|